2020读书观影回顾

年底了,回顾这一年的读书观影记录,做一个完全主观的评价。

三星:不可不看,很精彩,会再看。
两星:不妨一看,有亮点,有感触。
一星:不如不看,没意思,已忘光。


人在国外,购书不便,新冠肆虐,没能回国,所有的书都是在微信读书上看的。

三星
《幸福的勇气》。我的年度之书,《被讨厌的勇气》的姊妹篇。读完我模仿书中对话体,写了文章-尊重的勇气。我常会用书中的一句话自问:我将要说出口的话,是在说可恶的他人,还是说可怜的自己,还是说接下来怎么办?抱怨于事无补,行动解决问题,于是拨云见日。

《十分钟冥想》。这本书让我学着与焦虑和平共处-我和我的焦虑。我尝试变成旁观者,跳脱出来,看自己就像看别人一样,从而松弛下来,平静应对焦虑。跟以往相比,我每天主动深呼吸的次数多了,什么也不干,只是坐着,也不觉得无聊。

《娱乐至死》。35年前出版的书,作者反对的是电视屏幕。放在今天,把书中的电视换成手机,毫不违和:手机上,娱乐视频无限量自动播放,只要愿意,就可以一直刷,猝死方休。人当然需要娱乐,但要有节制,主动地玩手机,而不是被手机玩。看完这本书,有了文章-致儿子—我还要。

林语堂的《苏东坡传》。读到他悼念妻子的词:“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,千里孤坟,无处话凄凉”,很感动。从前只会背,却从未理解背后的辛酸。他出生在四川眉山,18岁,娶王弗;23岁,开始做官,举家迁往开封;29岁,妻子病逝;30岁,父亲去世。将父亲和妻子的灵柩运回故乡,陆路水路,要四个月的时间(如今高铁只要8小时),在故乡守孝两年,离开后他再也没能回去。39岁,他在山东密州做官时,写下了这首悼念亡妻的词,千古流传。

张磊的《价值:我对投资的思考》,李录的《文明、现代化、价值投资与中国》。有大智慧的人,真诚地分享自己的经验教训,看到就是赚到。大道至简,相信长期主义——把时间精力投入到长期来看真正重要的事情上。

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。经典重读,常读常新。

《无条件养育》。养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同一本书,在儿子成长的不同时期看,感触不一样。这很难,但仍值得我们全力以赴。

两星
看了几本企业家的传记,都挺好,包括苹果的《乔布斯传》、迪士尼的《一生的旅途》、星巴克的《将心注入》。读完的感觉大抵都是:哦,原来人生还可以这样过,了不起的企业是这样创立的。

看了不少生活方式的书,读起来都很愉快。松浦弥太郎的《100个基本》《今天也要用心生活》《崭新的理所当然》。打扫卫生时,顺便听了《恰到好处的生活之味》、《收纳,给你变个大房子》、《极简:在你拥有的一切之下》。我也不知道,是做家务让我喜欢上了这些书,还是这些书让我喜欢上了做家务。

电影
去年,儿子需要哄睡,我们只能偷时间看电影。他大了一岁,入睡变得容易,我们多了不少时间,却没因此看更多电影。有点像吃饭,贫乏时,总觉得吃不饱,当富足时,才发现胃的容量有限。

整理时发现,今年看的主要是婚姻家庭亲子关系的电影,还有纪录片传记类的电影。

三星
经典重看,常看常新。《一一》、《千与千寻的神隐》、《寿司之神》、《推手》。

《爱在黎明破晓前》《爱在日落黄昏时》《爱在午夜降临前》三部曲,男女主角几乎一直在说话,闲聊或是争吵,某些瞬间,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。想起李宗盛的歌,《你像个孩子似的》:“工作是容易的赚钱是困难的,恋爱是容易的成家是困难的,相爱是容易的相处是困难的,决定是容易的可是等待是困难的”。

《82年生的金智英》。讲述韩国三四十岁已婚女人的困境,包括家庭和社会上的问题。我和韩国同事们聊天,抽样调查,三个男人,都说他们家的婆媳关系和电影不一样。或许真的不一样,或许是男人根本没有理解到妻子的苦衷。

《花样年华》。且不说情节,画面真美。张曼玉身着旗袍 ,万种风情,梁朝伟头发油亮,一丝不乱。

《波西米亚狂想曲》。我看了电影才知道皇后乐队,于是把他们在Live Aid演唱会上的表演看了好多遍,太有感染力了。

《阳光普照》。看完后,一个问题不断浮现:如果我遇到了一个总是来找我麻烦的亡命之徒,我该怎么办?假如我的儿子遇到了一个总是找他麻烦的亡命之徒,我又会怎么办?

三部关于儿童的电影。《穿条纹睡衣的男孩》和《乔乔的异想世界》都是纳粹时期的故事,前者灰暗,后者明亮。《何以为家》,作为一个父亲,看到这样的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,心痛又无奈,愿世界和平,愿孩子能有一个温暖的家。

两星
《伟大的辩论家》。情节已经忘了,但是记得其中一句台词,那是父亲对儿子的教诲:We do what we have to do, so we can do what we want to do。先做该做的事,再做想做的事。

《海蒂和爷爷》。瑞士阿尔卑斯山的风景很漂亮,蓝天、雪山、草地、篝火、奶酪、面包,美好的事物都很简单。想起来另外一部风景很美的电影,《哪啊哪啊神去村》。

好书和好电影,不负好时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