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引导孩子和父母合作


不少朋友已为人父母,看他们的朋友圈,发现许多人并不逼迫孩子一定要成龙成凤,把自己没能实现的梦想硬塞给孩子,而是希望自己能够尽好做父母的责任,帮助孩子健康快乐自由地成长。

然而,这并不容易,即使不成材,父母也希望孩子能遵循基本的社会规范,讲卫生懂礼貌守纪律等等,但是孩子并不在乎这些,孩子可能邋遢无礼又任性。为了让孩子的行为符合自己的要求,父母常常恃强凌弱。

对孩子进行责怪“你怎么又在墙上乱画?”
谩骂“你的房间就像个猪窝!”
威胁“我数到3,…”
命令”马上去,快挪地方啊!”
说教“你觉得这样对吗?…”
警告”小心,你想受伤啊!”
装可怜”你要气死我啊,我可都是为你好啊!”
对比“你看隔壁家小明,…”
讽刺”看你干的好事。”
预言“你再这样,没人会愿意跟你玩儿的。”

这些话我一点儿也不陌生,即使没听自己父母说过也听到别的父母说过。这些话听起来让人不舒服,根本原因是说话者并不尊重听话者。没有尊重的基础,哪来合作的双赢。

说个小例子,中文语法里没有尊敬语,非敬语之分的,而在韩语语法体系里,对长辈上级是要说敬语的,对平辈或者晚辈都说非敬语,常听到的“思密达”就是一般陈述句的书面语的敬语的结尾。然而,最近韩国的一些父母们都开始对孩子们说敬语了,从话语的形式本身开始,来建立对孩子的尊重。

那么,如何既不伤感情又能引导孩子去合作呢?

1. 把问题客观地不加责备地描述出来

人们在意识到自己做错事的时候,大脑会本能地为自己辩护(认知失调理论)。当因为犯错而受到指责时,自我辩护更是不由自主,成人尚如此,更何况孩子呢?所以,当我们尽量客观地把事情描述出来时,孩子感受到的指责会很少,那么他就不会立刻找借口逃避责任,而是更专注于解决问题本身。
有一个小技巧,说话时避免用“你”字开头,不谈“你”干了什么,只谈事件本身,这样可以减少话语中的责备语气。“牛奶洒了,快拿纸”和“你把牛奶弄洒了,快拿纸”,一字只差,孩子的感受显然是不同的。

2. 给孩子提供信息

信息比指责更容易让人接受,给孩子提供信息,就是给了孩子一个思考的机会,一个自主选择的机会。同样一件事,让孩子自己主动选择去做,比听从父母的指示感觉要好得多。用提供信息这种方式,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信任,感受到“大人相信我了解情况后能够处理好这件事”。

对孩子说“牛奶不放冰箱会马上坏掉”比“你怎么老是记不住,赶紧把牛奶放冰箱”要好得多,不是吗?

在互联网的世界里,有一个最常见的协议叫TCP/IP协议,协议规定了不同计算机之间通信的方式,如果A计算机要传递信息给互联网中的另外一台Z计算机,那么A要把信息分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数据块,逐个传输出去,而且同一个数据块要发送4次。Z收到数据后也要把收据发送出去,连续发出4次。所以不要再说“你怎么老是记不住”,计算机尚且发送4次数据呢。

3. 用一个词表达

长篇大论地上政治课,大人累,孩子烦。“你太啰嗦了,整天唠唠叨叨,耳朵都要磨出茧子啦!”有时候,用一个简单的词去提醒,简短有力,反而效果更好。不必说“你怎么老是忘记关灯”,只说一个“灯”字,就能有效的提醒孩子,这比生硬的命令要好得多,也省时省力。

4.说出你的感受

只描述自己的感受,不评价孩子的品格,不给孩子贴标签。说“我想静静”而不是“你吵死了”,表达自己的不满也好,愤怒也罢,以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,只要没有了对孩子的攻击,合作还是可能的。因为受到尊重的孩子通常也会尊重大人的感受。

5.使用便签

便签上是文字也好,图画也罢,跟说话相比,它可以不动声色地向孩子传递信息,父母无需疾言厉色,孩子也不必因父母高八度的声音而心惊胆战。例如孩子把客厅玩得一团糟,满地都是玩具,你很累,想发火,这时候可以试着给孩子写一个便签,列表加上图画,孩子很快就能明白,然后依次整理,完成一项划去一项,这样既让孩子帮忙打扫了房间,又让孩子明白哪怕是复杂任务,也可以拆分成多个简单的小任务来完成,还有成就感。

以上是一些需要不断练习才能掌握的技巧,也许刚开始时还言不由衷,还不能真正去尊重对面这个小人,但是哪怕是装也要认真装,装得久了,自然就像了,慢慢得也就真正有了发自内心的尊重,从而也赢得孩子的尊重和配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