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,父母怎么办?


一次同学聚会上,问一个初为人父的同学当上爸爸最大的感受是什么?他开玩笑说,要是能把孩子再塞回肚子里就好了。育儿不易,可见一斑。

当孩子不会说话时,父母希望孩子安静吃奶睡觉,夜里一次也不要醒,听到“乖,不哭”就不哭,这时候孩子只会用哭闹来表达,当孩子能听懂会说话时,交流的问题开始变得明显,父母心底有一个的声音越来越大:“孩子,听话!”

父母喜欢听话的孩子,可是孩子不听话怎么办?

  • 苦口婆心多说几次。
  • 耐心耗尽了,简单粗暴打一顿。
  • 打也没用?那没招了,由孩子去吧。

交流应该是双向的,而不是单向的,孩子还想让父母听话呢。我相信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,但是在精疲力尽压力山大的情况下,孩子很容易就能把父母逼疯了。

《思考,快与慢》一书中提到,对1000名美国母亲的调查显示,在照顾孩子的时间中,有24%的时间母亲的感觉是很负面消极的。(作为对比,而在工作时间中,是有27%的时间感受负面消极。)

面对这种困境,应该有更好的出路。虽然还没孩子,但作为一个准爸爸,开始学习如何当父母的知识,最近看的一本书是《如何说孩子才肯听,怎么听孩子才肯说》,作者用生动的例子解释了实用的交流技巧。虽说是针对孩子的,但是我觉得对成年人也有用。脾气差,不会说话,归根结底是学识问题,开始试着学习并践行书中的方法,来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。

回到题目本身,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,父母应该怎么办?当孩子遇到困难时,有委屈时,愿望得不到满足时,身体疼痛时,自然会产生负面情绪,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。这时候,父母回应孩子的方式,决定了孩子会不会把他们的心里话说出来。下面哪种回答会让孩子感觉更好,更愿意说呢?

孩子:爸爸从我指头上拔出那根刺的时候,疼死我了。 
父母:1)不可能有那么严重。(指责)
2)听上去好像真的很疼。(共情)
3)他那样做是为你好。(说教)

显然第二种回答会让孩子更舒服。要知道感受没有对错,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,不要去否认孩子,告诉孩子不该这么想应该那样想,而是先接受这个事实,承认孩子的感受。尝试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往往比说教与指责更有效。即使父母提供了一个解决办法,指责或说教只会让孩子更加难过,有时候,父母只是需要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。

具体来说,应该怎么做?

1.全神贯注地聆听孩子说话

心不在焉,表面敷衍,只会让孩子逐渐失望,不愿再说。其实不只是对于孩子,对于伴侣,家人,朋友,同事,何止不是如此呢?想要和对方进行有效的交流,第一步就是认真聆听。

2.用“哦,嗯,我知道了”等来认同孩子的感受

这样的词语伴以关心的态度会引导孩子去分析自己的想法和感受,还有可能进一步找出自己的解决办法。越是让孩子不要哭,孩子通常都哭得更伤心,记得我小时候就是这样子。所以要控制住自己想要给建议来立刻改变事态的念头,不要给予指导,要继续接受并反思孩子的感受。

3.把孩子的感受用适当的词表达出来

父母可能会觉得描述孩子的感受会让情况更糟,但事实相反,当孩子听到可以描述他内心感受的话时,会深感安慰,因为有人认可了他的感受。

4.借助想象满足孩子的愿望

当孩子的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时,父母常会用逻辑的解释来回应,例如“我们家里没有了”,“我们得走了,没时间玩了”这时候,越解释孩子越反抗。这时候可以说,“我要是会变魔术就好了,…”“我真希望可以…”,借助类似想象的方法来满足孩子的愿望。对于孩子来说,仅仅有人理解他多么想要某件东西,就会使现实变得更容易接受。

当然,这一切的前提是真心愿意坐下来听孩子说,真正尊重并接纳孩子的感受,然后做出回应。这样孩子感受到的才不会是敷衍、虚伪与控制,孩子才会更愿意把心里话说出来。当父母帮孩子清楚地了解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后,他们才会鼓起勇气去面对问题。